本报讯 在常人眼中,七十岁或许是爱游戏体育含饴弄孙、颐养天年的年纪,但对于陈国华而言,人生的赛道远未抵达终点,手持银光闪闪的佩剑,脚踏剑道,这位精神矍铄的长者目光如炬,每一个弓步突刺、每一次精准格挡,都迸发出不输青年的活力与激情,他的目标清晰而坚定:站上世界击剑锦标赛的舞台,用行动诠释何为“生命不息,奋斗不止”。
清晨六点,当城市尚未完全苏醒,陈国华的身影已经准时出现在市体育馆的击剑训练厅,热身、步法练习、技术磨合、实战对抗……长达三小时的训练课程,他一丝不苟,汗水早已浸透白色的击剑服,教练在一旁细心指导,不时为这位特殊学员的专注与进步点头赞许。“陈老的技术细节非常扎实,更重要的是他那股不服输的劲头和对击剑纯粹的热爱,感染了我们整个训练馆。”年轻的队友们则亲切地称他为“陈爷爷”,但剑道上,他是值得尊敬的对手。
陈国华与击剑的缘分,始于少年时代一次偶然的观摩,那优雅与力量结合的运动瞬间俘获了他的心,那个年代条件有限,系统的训练成为奢望,他将这份热爱深埋心底,投身于繁忙的工作与家庭生活,度过了数十载平凡岁月,退休后,时间突然充裕起来,但精神的寄托何在?一次社区体育活动,他重新握起了尘封已久的剑柄,那股熟悉的激情瞬间被点燃。“感觉就像找回了丢失多年的老朋友,”陈老回忆道,眼中闪着光,“剑握在手里的那一刻,我的心跳都加快了。”
从此,他开始了系统性的训练,年龄带来的挑战是现实的:体力恢复不如年轻人快,关节需要更长时间热身,高强度的对抗后肌肉酸痛感更明显,但他有他的“法宝”:严格的自律和科学的规划,他制定了详细的训练和作息表,营养均衡的饮食,保证充足睡眠,还自学运动康复知识。“击剑不仅是体力活,更是脑力运动,”他侃侃而谈,“预判对手意图,制定战术,这需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。” 为了提升技术,他不仅跟着教练学习,还大量观看国际比赛录像,研究顶尖选手的技战术特点。

家人的态度,也从最初的不解和担忧,逐渐转变为全力支持,女儿陈静坦言:“一开始怕他太辛苦,毕竟年纪大了,但看到他练剑后整个人变得那么精神、快乐,我们也就放心了,现在他是我们全家的骄傲。” 外孙更是成了他的“小粉丝”,经常在场边为外公加油助威。
陈国华的努力很快结出硕果,他开始参加国内老年组的击剑比赛,并屡获佳绩,从市级冠军到省级奖牌,他的脚步越来越稳健,但这些荣誉并未让他满足,一个更大胆的梦想在他心中萌芽——代表中国,参加世界击剑锦标赛。“我知道这听起来有点疯狂,”他笑着说,“但为什么不行呢?世锦赛没有年龄上限,只要我能达到参赛标准。”
这个目标意味着需要付出远超常人的努力,他增加了训练强度,开始与更年轻的选手一同切磋,甚至自费参加一些成人组的赛事以积累经验,过程中有挫折,有失败,但他总是乐观以对。“每一次失败都告诉我哪里还需要改进,到了我这个年纪,更懂得享受过程,结果反而不是唯一的追求,但目标,一定要有!”
陈国华的故事经本地媒体报道后,引起了不小的反响,他成为了社区里的“明星”,更是许多中老年人学习的榜样,他积极参与推广击剑运动,在老年大学开设兴趣班,带领更多同龄人体验这项运动的魅力。“运动不分年龄,重要的是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和不断学习的态度,”他经常对学员们说,“它能让你忘记岁月的流逝,找到新的自我价值。”
他的追梦之旅,也引发了关于老年生活方式的深入思考,在社会快速老龄化的今天,如何让老年人不仅老有所养,更能老有所为、老有所乐,活出生命的质量和光彩?陈国华用行动给出了一个生动的答案:年龄不应是设定人生界限的理由,追求梦想、挑战自我任何时候都不晚。
陈国华正在为即将到来的国内选拔赛紧张备战,他知道,通往世锦赛的道路充满挑战,竞争异常激烈,但他意志坚定,日复一日地打磨技术、锤炼体能、调整心态,他的教练表示,将为他制定更具针对性的训练方案,帮助他向着目标稳步前进。

夕阳的余晖洒在剑道上,陈国华收剑入鞘,结束了又一天的训练,虽然脸上带着疲惫,但眼神依旧清澈明亮,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,他那并不高大却异常挺拔的身影,仿佛在告诉世人:梦想如同手中的剑,只要紧握不放,生命便能永远向着光的方向进击,无论最终能否站上世锦赛的赛场,他已然用自己的方式,书写了一段属于平凡人的不凡传奇,激励着每一个心怀梦想的人,无论年轻与否,都能勇敢追寻那片属于自己的星空。


暂无评论
发表评论